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| 孟广禄 | 砥砺艺术初心,传承梅花精神
★
编者按
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戏剧奖·梅花表演奖(中国戏剧梅花奖)创立于1983年,以“梅花香自苦寒来”为寓意,旨在推动舞台艺术的中心——演员表演艺术的发展,鼓励中青年演员的迅速成长。40年来,梅花奖已举办31届,共评出京剧、昆曲等65个戏曲剧种和话剧、歌剧、音乐剧、舞剧等门类,涵盖包括台湾省在内的31个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,新疆建设兵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获奖演员726名,让人们看到了40年来戏剧舞台上的人才辈出!
目前,我国文学艺术界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为推动文艺事业进一步大发展和大繁荣,为切实贯彻二十大报告提到的“为党育人,为国育才……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,聚天下英才而用之”,我刊特为纪念“梅花奖”创建40周年开辟专栏,旨在探讨40年来我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成就和经验,总结“梅花奖”创办和组织的成功经验。希望在约请的表演艺术家和理论评论家的联合把脉下,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继往开来,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,为中国戏剧发展谱写新的辉煌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!
孟广禄
中国文联副主席
中国剧协副主席
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
2023年是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。40年来,中国戏剧梅花奖硕果累累,香满乾坤,推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戏剧演员,为中国戏剧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。中国戏剧梅花奖“梅花香自苦寒来”的寓意,也成为我重要的座右铭。对我而言,“梅花奖”是我成为专业京剧演员后,持续努力、不懈奋斗的动力与方向,也是我人生具有深远意义的标记。
初入京剧门,梅花精神心中存
1962年,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,经济拮据,家里没有人是戏曲演员。那时候,《智取威虎山》《沙家浜》《红灯记》等样板戏唱红了大江南北,邻居家的收音机里随时都传来韵味悠长的旋律。耳濡目染之下,我竟学会了许多唱段,随口唱来,也算有板有眼,一来二去,街坊邻居们都知道了我。一位老邻居建议我家里的哥哥姐姐带我到天津海河边唱,说不定活跃在那儿的京剧“高人”能给我指点一二。在这些民间京剧爱好者的点拨下,我的唱功还真见长,这也为我后来选择京剧行业树立了最初的信心。
我家兄弟姐妹很多,父亲上班,母亲无暇照顾,时常都是大姐照顾我。有一次,大姐带我到单位玩儿,赶上联欢,车间里的人们说“让小广禄来一段”。我当时年纪小,不懂怯场,没有推让,上台就唱,赢得了大家的掌声。车间里的哥哥姐姐、叔叔阿姨奖励了我鸡蛋和面包,年幼的我开心极了,这可以算是我挣来的第一份“劳动报酬”。
20世纪70年代,我考入中国戏曲学校学习铜锤花脸,毕业后到了天津市戏曲学校进修班。1984年,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成立,我成为其中一员,但演员之门并未向我完全敞开。初进团的我没有机会演主演或配角,我拉幕、扫地、跑龙套,其余时间都在练唱、喊嗓子、背戏词并反复钻研。这样相对枯燥的日子持续三年,可我从来没有颓废或想过放弃,我珍惜每一次跑龙套、拉大幕的机会,因为“梅花香自苦寒来”的精神那时就已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。
虽说是跑龙套,我也总是精神百倍,积极圆满地完成每一次演出任务。在一次排练后,我向当时的演出科长自荐:“我可是一个人才啊,你们多培养培养我,我业务不错!”科长看了看我,认真地说:“我看你也确实不错,如果有机会给你安排一下。”碰巧在一次演出前,团里主要的花脸演员病了,我终于有了替补的机会在台上露面,这才正式踏上演员之路。
后来我常想,当演员的,上台来落个什么?——总得让观众看着你提神儿。只要肯下苦功练,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。我至今还珍藏着记录当初跑龙套、拉大幕心得的本子,这段难忘的历程成为日后我督促自己、教育学生的活教材。
《秦香莲》
恩师领进门,勤学苦练初次摘梅
第一次正式上台演出后,我发觉自己还有很多可以进步的地方。我更加咬牙努力,暗下决心,不管寒冬腊月,天天4点半起来练功吊嗓,5年没有一天间断。
之后,我得到夏韵龙、于鸣魁、李长春等名家的教益,又拜钳韵宏、王正屏为师,随着技艺进步,我也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。时任天津市市长的李瑞环同志,倡导京剧“先继承后发展”,在天津市青年京剧团这支年轻队伍中开展“百日集训”,帮助青年演员遍访名师,求取真经。天津市领导找到山东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方荣翔先生,恳请他收下一名天津青年花脸演员,并亲自主持了拜师仪式。我与恩师的缘分就此开始。
方荣翔老师住在济南,而我在天津工作,学艺心切,我频频乘火车登门求教。每每凌晨到达,先生一家还未起床,我就坐在楼道里等。为了尽快跟老师学到更多知识,我每次都带上一个录音机,白天专心学,逐字逐腔地反复练唱,晚上回到小旅馆则专心听录音。我住不起单间,又怕晚上练唱影响同屋旅客休息,只好蒙在被子里一遍遍听,在心里小声吟唱。就这样,在恩师方荣翔先生的悉心教导下,我学到了诸多花脸代表剧目和唱段,深化了艺术感悟,恩师们对我的教育教导让我感恩终身。紧接着,我被选入中国戏曲学院全国优秀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深造。
随后,1994年,团里准备排演新编剧目《曹操父子》,我在剧中饰演曹操。刚接到曹操一角,我很激动,没日没夜地学习练习,琢磨唱腔、身段与表演,家里的各个角落都放着剧本,床头也放着剧本和一个手电筒,半夜躺在床上也在思考唱腔和表演。每遇存疑,我就打开手电筒及时查看剧本里的记录,生怕自己记得不瓷实。功不唐捐,1995年,我首次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。获奖那天回到家,我静静坐在屋里,感慨万千,不禁哭了——我没有辜负师长们的期望。获奖不是事业的停顿点,而是奋斗的新起点。拿到这么有分量的大奖,我忐忑不安,压力倍增,可也更加有了前进的动力。“梅花奖”如一记长鞭,时刻鞭策激励着我,我要为戏曲事业耕耘一生,把最好的艺术献给人民。
《赵氏孤儿》
传统文化添活力,二度梅开守初心
获得“梅花奖”后,我不敢忘记奖盘上“梅花香自苦寒来”的中国戏剧精神。每场演出后,我都进行反思并做记录,这项工作对演员的成长成熟是非常必要的。
时代日新月异,戏剧人也要与时俱进,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,在不改变传统文化精髓的原则下,适当增加现代元素,寻找新的突破与升华,让更多人接受并喜欢,才能更好地发扬传统文化,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。
2008年,我接到新编剧目《郑和下西洋》,它让我找到了传统艺术的突破口。在和导演反复探讨后,最终我以花脸的身架塑造郑和的形象,不挂髯口、不勾脸,以传统京剧伴奏、外加交响乐的方式来演绎这个新编剧目。其中《妈祖》的唱段,抒发了主人公面对自然的无限敬畏,这是我职业生涯最喜欢的唱段之一。每唱《郑和下西洋》,那人与大自然紧密相连、刻在骨子里的民族情怀自然而然地汇到脑海,让我沉醉其中。
《郑和下西洋》
2009年5月,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揭晓,我凭《郑和下西洋》二度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。走在“梅花奖”的红毯上,我心潮起伏,千言万语凝结成一句话:“京剧是我永远追求的事业,我将永远忠诚于它,我永远是京剧的学生,我要为人民唱好京剧。”这不仅是“获奖感言”,更是我从艺数十年的真实心声与职业宣言。
我想对广大青年戏曲人说,戏剧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,戏剧演员不单要精通所从事的剧种与行当,还要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,以生活为师,从中得到启迪,并吸纳不同表演形式的优点来完善自我。还要多读多听,多看多思,勇于实践,懂得“面子”的放下与再拾。
梅花必经一番彻骨寒,才能送出一缕缕扑鼻幽香。人要想绽放光芒,必经狂风暴雨的洗礼。只有不断磨砺自身,修炼技艺,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加坚定,更加优秀。选择戏曲事业,注定会经历一番艰难曲折,只有矢志不渝,砥砺前行,才能探寻艺术真谛,让戏曲艺术薪火相传,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时代光芒。
《赤桑镇》
★
本栏往期回顾
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
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| 谢涛 | 逐梦梨园 傲梅幽绽——我与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故事
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| 李树建 | 一个农村放牛娃的“梅花梦”
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| 徐棻 | 梅花十二朵 迎春次第开
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| 罗怀臻 | 更科学,更公正,更荣光——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之际
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| 季国平 | 重新认识梅花奖的深远意义和当代价值
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| 王蕴明 | 凌霜傲雪报春晖——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40周年之际
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| 宋国锋 | 梅花激励四十载 甘为剧坛效毕生
责任编辑 靳文泰
设计制作 孙竹 尹明钰
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
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